首页 > 文旅 > 详情
国宝回湘!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时间:2025-10-13 来源:犇视频 作者:曾冠霖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10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通讯员 温星金)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红兵,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蒋涤非,以及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Chase Robinson)等中美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这批漂泊海外79年的珍贵文物,正式回归故土。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曾冠霖 摄

文物回家,见证文明对话

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唐炜宣读《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划拨函》。蔡斯·罗宾逊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合作移交体现了双方对人类珍贵遗产共同守护的共识,是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在推动学术研究基础上作出的审慎决定。他称,这批古代写本的回归,将让全球学者共享成果,并继续深化与中国文博机构的合作。

刘红兵指出,战国帛书历经79载终归故土,是湖南继商代皿方罍回归后又一文化遗产保护里程碑,具有文化、学术与精神三重意义:一是文化珍宝归根,填补楚文物研究关键环节;二是开启学术研究新阶段,为早期文明研究注入新动能;三是彰显文化自信,激发公众的文化认同。湖南将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流失文物“回归故土、永续传承”的湖南样板,守护文脉、阐释价值、传承创新,让文化瑰宝在故土重焕新生。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残片。曾冠霖 摄

饶权在致辞中指出,子弹库帛书以丝帛为载体,补全了从甲骨、金文到秦汉书同文的演进链条,为早期文明研究提供重要文献凭证。他感谢史密森尼学会多年来的专业保管与开放合作,强调“让文物回家,让文明对话”。帛书回归不仅是中美文博合作的成果,也为国际文物返还树立典范。湖南是帛书的根脉所在,应一体推进“科技+保护+研究+展示+教育”,让古卷在新时代“活”起来,成为数字化保护与国际合作的样板。仪式最后,饶权与刘红兵共同交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文物清册》,标志帛书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科技守护文脉,保护、数字、合作三位一体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首个具典籍意义的帛书,系统记录了先秦天文历法、宇宙观与军事占卜内容,是研究文字学、考古学、思想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五行令》《攻守占》的成功回归,是我国通过国际合作追索流失文物的典范案例,为中华文明谱系补回关键篇章,也彰显了国家文化自信与文明守护决心。

商承秨捐赠的楚帛书残片,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曾冠霖 摄

作为帛书出土地,湖南是其最理想的归宿。帛书入藏后,湖南省博物馆结合原藏帛书残片与楚汉文物,正构建系统的楚文化研究与展示体系,打造世界级学术高地。自帛书于9月运抵湘博以来,保护、数字化和合作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科技保护方面,馆方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建立了精细化保护体系。帛书完成环境适应与无损评估后,保存于恒温恒湿环境中,并正开展微生物消杀模拟实验,确保材质与墨迹安全。

在信息采集方面,湘博启动“全息信息采集”计划,完成标准化影像与超高精度扫描,并通过760纳米近红外成像发现40余个肉眼不可见的文字,为研究提供新线索。

在合作研究方面,湘博正联合国内外机构开展帛书数字重建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开放共享的学术机制,推动国际化、可持续合作格局形成。

未来,湘博将同步推进无损检测、数字化存档及国际联合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专题特展,让“楚帛书回家”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新典范。

责编:曾冠霖

一审:曾冠霖

二审:丁鹏志

三审:丁兴威

来源:犇视频

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